Google Fi 体验
邀请链接
Google Fi 原名 Project Fi, 是 Google 以北美虚拟运营商为基础运营的全球化的移动网络服务. 核心卖点就是简单, 便宜(放在美国的角度看).
- 每月 $20 基础费用
- 一个主号下的其他附号每个月 $15
- $10/GB, 未使用部分以 100MB 为粒度结转下个月, 全球统一价格
- 账单保护: 单卡情况下使用 6GB 之后流量不再计费
- 人数越多, 虽然需要更多流量才到达账单保护额度, 但是平均下来到每个人更少
- 其中任何一个用户用量超过 15GB 所有人降速
- 每个主卡下可申请五张纯数据卡, 无额外费用
- Fi App 提供了精细化的用户管理, 可以追踪到每张卡每天的用量, 并且可以让每个人承担他们的账单
- 可以在北美支持 LTE over Wi-Fi(国内只有 Verizon 的漫游支持)
- 超低价格的跨国电话费用和短信费用, 并且可以利用 Hangouts(虽然今年就要凉了)发短信打电话. 并且 Hangouts 支持多点登陆, 换句话说 iPhone 也能用.
- 可以转移 Google Voice 的手机号(不推荐,因为该号段容易被各种服务风控), 或者使用北美的标准的携号转网服务
- Pixel 均支持 eSIM 功能, 可以实现软双卡功能,但是物理卡会失效.
- 部分国家支持加密代理(不包括中国), 使用公共网络更安全.
第一个问题是价格:
首先这个东西你不能和中国目前的互联网运营商的超低价格对比(今年三个运营商都穷, 已经明确感觉现在整个蜂窝网络性能下降了). 中国你可以指望¥6/月, ¥1/GB, ¥3/日这样的超级便宜的套餐(指的是米粉卡), 在到达账单保护之前, 美国的月租大概是米粉卡的 25 倍(Fi 是不会告诉你 911 之类的苛捐杂税的), 流量是70倍, 当然到了账单保护能够到30倍左右, 很显然在美国你不能土豪到在地铁上用流量刷剧(除非你家里有矿). 但是不得不提的是他家电话短信真的很便宜.
并且考虑到免费的五张副卡, 如果你以一张每个月 ¥15 元的价格租给朋友, 也是不错的选择, 意味着你能够收回接近一半的月租成本, 并且更容易到达账单保护额度. 作为纯数据卡的用户, 甚至可以在某些 T-Mobile 有锁 iPhone 上使用这张卡, 当然这个方案据说被封杀了.
另外 Fi Store 经常有一些促销活动, 比如 $199 的 moto G6 返 $49 的 credit, 还有邀请另外一个朋友加入你的 Fi 账户并购买一直 Pixel 3/3XL 送 $799 Credit(相当于每只手机减价 $400). 目前 Fi App 也登陆 App Store, 意味着 iPhone 也能用 Google Fi(其实早年加入 h2g2 APN 也能用).
支付方式上支持 VISA 等主流信用卡, 属于 post-paid.
第二个问题是便利性:
所有流量绕路北美, 换句话说你在国内 Fi 用微信会吃双倍的 RTT, 体验极差. 但是如果你要在国内继续使用 gmail/wahtsapp 之类的国外 IM, 你懂的. 而且鉴于运营商的特殊性, 这条链路会相对更加可靠, 如果你是经常全球跑的商务人士的化, 这张卡应该是非常实用的.
同时由于 Hangouts 和 eSIM 的支持, 那就意味着手机号不再依赖物理 SIM 卡, 这就带来了极高的可用度.
第三个问题是信号:
在美国最好的信号当之无愧是 Verizon. Google Fi 依赖的 Sprint 和 T-Mobile 早年信号口碑一直一般, 但去年随着 Band 71 的部署和 iPhone XS/Pixel 3 开始支持这一频段, T-Mobile 的室外覆盖有了质的提升. 并且 Sprint 新支持了 Band 48 网络, 所以还算有进步. 具体使用体验还得看你当地的覆盖情况.
在国内 Fi 默认漫游中国移动. 移动主要有五个LTE频段(摘自 Wikipedia):
- Band 39 主力覆盖, 来自 TD-SCDMA 废物利用
- Band 40 室内覆盖
- Band 38/41 新建热点容量频段 部分地区Band 41手机可接入
- Band 3/8 实验中的 FDD 频段, 西湖边用 LTE Discovery 见过(讲道理可能违法)
- Band 34 和广电农村覆盖重叠, 个别地方作为广覆盖使用 然而 Pixel 1 仅欧版额外支持 Band 39-41, 而 Pixel 2 美版支持 Band 38/40/41 却略过了最重要的 39, Pixel 3 美版带来了38-42/46, 但是日版在配备 FeLica(Suica) 的支持下却掉了大多数 TDD band 和 Band 71. 整体情况就是一旦缺掉 39 就很容易掉回 EDGE.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联通 Band 1/3 其实也是可用的, 表现比移动好很多, 但是问题是手动切换运营商很慢, 而且过两天就给你连回移动了, 这就是很烦的地方.
至于 iPhone 就没啥毛病. 并且得益于运营商配置, 你的联通/移动不显示 4G, 而是 LTE. 一些依赖运营商的功能, 比如 News 也可以打开.